龟颈是什么东西?
我第一次看到“龟颈”这个词的时候,也是在网上,并且是和“颈椎”一起出现的。 后来百度了一下,原来指的是《灵柩·九针》中的“巨刺”针法中提到的“龟颈”,具体位置在《灵柩·九针》原文当中有描述: “刺节骨上,中俞(鱼椎)大杼之旁,肩甲缺盆中,天井、曲垣、肩髎、臑俞,此八穴者,外忌于皮肤,内在于肌肉,斜针以手探之,令病患咳,深取浅持,浅者不过一分,多者半寸,其气乃行。”“复从肩髎、曲垣、天井、肘尖、指端,为五腧。”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而东汉著名医学家王充在著作《论衡》当中就指出黄帝时代的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认为当时的针具已经不是用石头或者金属做针,而是用了锋利的针。所以我认为《黄帝内经》当中的针刺方法很多都是经过实践改进之后的,而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理想状态下的针刺方法。因此我认为这些针刺的方法还是值得现代针刺医师借鉴的。
回到正题,由于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图片,就先贴一张网上找来的《灵柩·九针》插图吧。其中“龟颈”位于第四层,也就是中间一层,一共四个穴位,左右各两个,分别叫天井、曲垣、肩髎和臑俞。 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谓的“龟颈”其实就是将皮肉划开之后暴露出的肌肉纹理(应该说是肌腱),然后直刺或是斜刺进去,深度大概是1-2分(中医理论当中,1分相当于现在的3毫米,0.5分相当于现在的1.5毫米,这都是古代度量衡的概念了)。我个人推测,可能因为古代医家使用的并不是锋利的针具,所以没办法深入到肌肉里去,所以才会在《灵柩·九针》当中保留这么一种相对浅表的针法。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将针扎得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