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和了哥有区别吗?
八哥属有八种鸟类,它们的羽色十分相似,通体除飞行羽和尾羽暗褐色外,头顶、头侧、颏、喉和上胸纯黑色,胸中部具一不完整白色箭翎状纹,其余下体具黑色的羽干,白色羽缘形成的横斑状纹。
八哥的体羽主要为黑,背有部分褐色,头顶至后颈有绒黑色羽簇。八哥体长约30厘米,雄雌同型。八哥是中型黑色鸟类,额、眼周、嘴基、颏、喉和前颈均黑色,后颈和上背黑绿色,背至尾上覆羽转为灰褐色。翅和尾亦为灰褐色,外翈均具宽阔的淡皮黄色羽缘,尤以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更为明显。头顶至后颈有绒黑色羽,形成羽冠。
八哥喜欢集体生活,结群活动和宿营。性活泼而胆大,不甚畏人。行走时步履稳健,常点头。栖止时尾常上下摆动,有时还会发出各种怪叫。主要以农业害虫及部分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谷物及浆果。觅食时常栖于较高的地方,发现地上的食物,飞落地面取食后,又返回原来较高的栖处。繁殖期常数对在一起营群巢,也有单独筑巢的。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四川西部、云南和西藏)、华南地区、台湾和香港。
在中国的记录中,曾出现“白颈八哥”等异名。“了哥”一词在南方一直被用作八哥的同名。但是在台湾和香港,这种鸟通称为八哥,而了哥则是八哥属中另一种鸟类S. javensis的中文名(在台湾称为白颈八哥)。
八哥和了哥的区别在羽色上很容易辨识,八哥头顶和颈侧全黑,后颈有白色羽围绕,而了哥头顶和颈侧都为纯白色,后颈为黑色,两者刚好相反。同时,了哥的翼上覆羽为淡皮黄色而与深褐色的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分布区域上看,了哥在大陆的记录仅见于广东省,比八哥的分布要狭窄得多。由于八哥和了哥的外观实在太接近,所以有观鸟爱好者误认为是杂交种或其它什么个体变异情况。其实,世界上除了双名法外,各国均有相应的通用名称,有些是一一对应,但也有不对应的,八哥和了哥就是英文名称一一对应,但中文名称在世界各地却用了两个名称来指名。在中国大陆称为“了哥”的白颈八哥是八哥属中的一个单独的物种,在台湾和香港被叫做 “八哥”(注:在这些地区把我们中国大陆所谓的八哥叫做凤头八哥),而在中国大陆称为八哥的coronatus是八哥属中另一个单独的物种,在台湾和香港叫凤头八哥。八哥属的学名Sturnus是拉丁文意为“乌鸦、聒噪”,在英国俗称为Starling(星椋鸟)。世界上的八哥共有11种,大多数分布于旧大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美国南、北卡罗来纳州和加拿大温哥华等地也引进饲养。八哥属的鸟类在世界分布区域较广,如分布北美的八哥学名为Sturnus vulgaris,在该地区俗称大星椋鸟,而在日本,则称为山八哥,学名为Sturnus japonicus,在欧洲和西亚,则称为普通八哥,也是Sturnus vulgaris。
在中国,八哥一词也是用于多种鸟类,在台湾和香港,八哥即指白颈八哥;在日本,八哥为乌鸦八哥,而在北美,则指starling,可见在中国,八哥一词是使用最多的。在世界其它各国,八哥属的俗称多用starling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