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有迁移习性吗?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迁徙现象是极为常见而有趣的,有蹄类动物以及鸟类的周期性大规模的迁移更为人们所熟知。在爬行类及两栖类中,蛙类及蛇类的局部性群体迁移也较多见。人们常常可以见到成群的青蛙从一片沼泽地向另一片沼泽地迁移的现象,或大量的蛇从山上爬到田野等。
相比之下,人们较少有机会见到鳄的迁移现象,因为鳄的迁徙多在夜间进行、速度较快、成群游弋、声音嘈杂,加上活动场地为河流湖泊等,人们不易发现并予以记录。实际上,这种现象在亚非分布的一些鳄中十分普遍。
比如在东南亚南亚各国,每年5~10月为雨季,由于降水量极为丰富,河流的水位上升,洪涝成灾,导致沿江和低洼地带的土地被淹没,此时许多湄公河鳄、马来鳄、暹罗鳄等从原来的栖息地(河、湖、水塘等)出来,成群结队地沿着洪水蔓延的区域迁移(有记录的迁移行程达100多公里)。如果遇到道路、村寨等阻挡,在雨季期间,它们会进入这些地方。由于处于迁移产卵期间,有些鳄鱼可能产卵(如在村民的房舍旁),给人们造成这些地方有鳄鱼产卵繁衍的错觉。如柬埔寨,当地人民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条鳄鱼在人家居住地产卵,会给他们带财。在非洲,每年也是雨季期间,尼罗鳄成群结队地向洪水覆盖的区域迁移,在当地人们看来好像这些地方突然多了许多鳄鱼。
在干旱季节来临时,这些“入侵”其他区域的鳄鱼又循原路返回原来栖息的水域。我国的扬子鳄,主要栖息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毗邻的湖泊、水塘、水渠和江河的支流、芦苇沼泽等,每年春秋两季为繁衍和觅食的高峰期,水位也相对较高,扬子鳄也会有短距离迁移现象,有扬子鳄活动的沿江、沿湖、沿水塘的村落,常有扬子鳄出现。在长江、太湖一带,当地的老百姓常把出现的扬子鳄称为“土虺”。由于扬子鳄常年生活在一个有限的水域内,在相邻水域可能有领地性,所以在其他地区扬子鳄出现时,不可能是外来个体侵占了其他扬子鳄的领地,而是在本地扬子鳄种群内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