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清理油耳朵?
一些人在洗头或是清洁耳朵边缘的皮肤时,会发觉耳道内有时会有油乎乎的感觉,有时还伴有异味。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一类人有可能患上了“油性耳”。
外耳道湿疹或皮肤炎、疖肿,使耳道皮脂腺糜烂、肥大,使得油脂分泌过多。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病症。患者平时不要做强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可请医生适当补充维生素B6、B12、谷维素等药物;或用消炎药棉塞住外耳道,抑制耵聍分泌。
听骨连接处有粘性分泌物,也就是黏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鼓室和耳道后的鼓膜之间,有一对韧带,将半规管和耳道堵塞,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作用时,可以使这黏腻的半规管与鼓膜之间的肌肉变形,使这对韧带松弛,而鼓膜内的液体就可以透过这层壁状组织而渗到半规管内。当这层组织发炎(如中耳炎)时,充血、肿胀而阻塞住咽鼓管,使鼓膜内一层薄凝膜不能贯通,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当其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时,就会形成终生性的黏耳。患者平时应防止水泡、外伤,少吃酸、辣、烫的食物,注意耳部卫生,常常揉搓耳屏,并多做一些耳部操。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耳硬化,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是由于卵磷脂代谢失调,而在耳蜗神经纤维间发生沉积性硬化,影响耳蜗神经的传导功能。表现为:说话声音感觉象密封在铁皮盒里一样,或象在一个空间里回荡;严重者耳鸣、耳聋,影响说话和睡眠。患者应该注意耳卫生,少吃盐,少吃有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到医院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耳疖是细菌性急性感染,主要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感染所致。平时尽量不要挤捏疖肿,以免炎症扩散而引起脑膜炎、脓毒性关节炎等。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换药,用抗生素药水冲洗、清理污物,直至炎症消退。对反复发作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洗澡、游泳前应要先用耳朵纸巾擦耳道,不要用橡皮筋缠耳朵,并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化学品的刺激。
另外,“油性耳”的人,不宜佩戴耳饰,尤其是耳钉类。因为无论耳烛或耳环状的耳钉,都可能使附着于耳道里皮肤处的细菌滋生,并引起耳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