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耳朵变小?
人的耳朵在正常情况下,既不能动也不能完全缩在脑袋里。耳朵是感觉器官,能捕捉外界细微的声音,医学称它为“听觉器官”。它的构造比较复杂,共有三对耳廓,一共21个骨头,外有皮肤覆盖,又有皮下组织,还有耳软骨,软且有弹性,耳朵就会紧贴头颅两侧。
耳朵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如果不慎割伤,不仅影响美观,还有可能引起听力障碍。婴幼儿的耳朵更要注意保护,由于婴幼儿的神经官能系统发育还没完善,十分脆弱,不能像大人那样忍受疼痛。假如耳朵受到猛力撞击,外耳道局部就会发生骨折,内耳有骨碎片损伤,听觉神经受到伤害,还可能引起颅内脑损伤。倘若遇到耳朵发炎,更切忌乱拿药膏涂抹耳朵。有些药膏含有激素,会使耳朵产生依赖性,如果继续涂在正常耳朵上,会使听力下降。平时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很多人存在错误观念,以为掏耳朵是日常生活小事,其实不然,如果稍有不慎会使外耳道戳伤,感染,发炎。生活中,孩子总会不听话,家长就会拿“再不听话,就让医生把你的耳朵挖掉”来吓唬孩子,殊不知,这是非常不好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中耳和内耳的鼓膜非常薄,若用手或耳勺掏耳朵,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甚至伤及鼓膜。这时的耳朵就会受到伤害。
现在,市面上有耳浴剂、耳保护器、免耳服贴等等,这些怎么可以保护孩子的耳朵呢?其实这都是商家的卖点罢了。因为孩子的耳道非常狭窄,分泌物不易排出,这些所谓的保护器具非但帮不了宝宝的耳朵,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听力。宝宝的耳朵真的不需要保护吗?NO!宝宝在吸奶时,小耳朵同时也在享受音乐,此时,宝宝已经在享受音乐了,但是奶嘴却会遮住听觉,宝宝需要更好的听力,所以妈妈的乳头奶嘴以及奶瓶,都要小心轻放,切不可响声太大,孩子的耳朵,需要全方面的感受音乐。
孩子的耳朵是很脆弱和珍贵的,需要大家用心保护,呵护。
怎么把耳朵变小?
1、将耳朵捂住:用两手耳朵捂着耳朵,左手往上翻,右手往下翻,相互交换进行。
2、用嘴吹气:把嘴紧闭,快速鼓起胸部,利用吹风的力量,以双手捂住耳朵。
3、用毛巾摩擦耳朵:用毛巾垂挂在前额,用手握住毛巾的两角,加以轻轻摩擦,使耳朵皮肤有温热舒适之感。
4、咀嚼口香糖:利用咀嚼口香糖时的颤动,嚼碎并擦洗污垢。
5、两手互相摩擦,产生取暖感:利用两手挤压,以擦洗外耳并加以按摩,使之发热。
6、用两手抓住耳朵,向外扭动:反复进行,直到觉得耳朵已经舒服为限。
7、用手掌轻轻拍打头部:拍打动作最好是双手齐上,同时拍打,还有按摩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耳部卫生注意事项:
1、坚持清理脏物。每日清理耳垢(即耵聍)。耳垢分泌过多时,可滴入少许耵聍液(复方甘油酒精滴耳液或乙酰胆碱滴鼻液,每天滴6~7次),稍停留,即可自行往外脱落,或用耳镊器、耳镊管自行抓取耳垢。若耳垢太多不易取出时,则应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以耳镊器取出。取耳垢时不宜太过用力,不当的操作极易损伤耳道,引起感染、疼与出血。
2、保持外耳道湿润。平时勿将耳道弄湿,或用不洁净的水冲洗外耳道,以防感染。
3、慎防异物入耳。儿童不应将异物放到耳朵里。异物的闯入会造成中耳腔的感染,形成脓肿;当异物太大而无法取出时,应尽早就医。
4、远离耳毒性药物。对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慎用,如必有必要使用时,应严格遵照医嘱,最好加点药物保护耳朵。
5、注意耳周疾病。如耳 周湿疹,外耳道炎或疖肿,避免耳毒性药物及机械性损伤。外耳道疖肿切忌揉压或刺破,应保持局部干燥。如有脓液溢出,可涂点金霉素软膏或消炎药膏。
6、耳部外伤处理。若耳廓外外伤后及时清创缝合,避免水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