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狗比母狗身上的味道大?
用我们中医的理论来讲,可以称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上有味儿,说明身体里有味儿! 身体里有“味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可能是体表细菌(特别是毛囊炎杆菌)分解了体内的代谢物,产生了臭味。 但中医并不这样认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部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发生异味。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医理论中对“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解释和对治原则。 有病的人,身体内是有“味儿”的。例如口腔内有味儿,说明体内有火;大便有味儿,说明胃肠有热;体臭、脚臭,说明湿热下注.... 要除掉身体里的味,得从“治其标”和“本”两个方面来入手。
1.治标——祛邪排异 既然身体里有味儿,就得排除异己,消灭病原体,防止其对内脏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所以祛除体表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以及肠道里的毒素便是重中之重。 平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
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避免对胃肠道产生额外的刺激; 不喝酒,因为酒精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以加重胃肠负担,诱发疾病。 此外保持局部的清洁也是必须的。尤其是腹股沟、肛门周围及腿脚的清洁,不仅可以帮助预防上述部位的发炎,还可以帮助减少体表细菌的繁殖;
2.治本——扶正祛邪 除了消除异常症状之外,还要注重体质的调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饮食调节 多吃新鲜蔬菜适量水果,如青菜、西红柿、胡萝卜、苹果等等,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增强抵抗力。 不吃或少吃油腻食物、动物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等,因为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造成肠胃的负担,特别是对于肥胖的病人更容易引起病变。
精神调摄 注意情绪的调节,不良的情绪会影响食欲、睡眠,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体内毒素的堆积。因此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多参加户外活动,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进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