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弓形虫就打一次吗?
弓形虫病(Rickettsia)又称为弓虫病,是由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弓科动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亿人口感染弓形虫病,我国也有30%的潜在感染者,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虽然95%以上的人为隐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例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及婴幼儿中,则可使病情恶化,引起严重疾患甚至死亡。
人一旦感染,无论症状轻重,抗体水平如何,只要虫子存在,整个生命期间将终生携带,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和手段。 目前临床上对弓形虫病的检查方法较多,而血清学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包括检查抗体水平和抗原浓度等方法,能间接反应体内弓形虫病感染的状况。但由于目前缺乏特异性检测弓形虫抗体的方法,因此不能区分是近期还是既往感染,或是新近复发。
然而,无论是处于免疫耐受期还是急性炎症反应期,弓形虫抗体出现的时间早晚、水平的高低与疾病活动性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关系;而且尽管人体接种过疫苗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水平很难通过血清学检验来准确判断。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抗体的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措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可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如果结果呈阴性可以基本排除近期感染的可能;或者采集病料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虽然成功分离率不高,但在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即使体内有弓形虫抗体,也可能发生侵袭性的严重感染,此时抗体的阳性率较低,而补体结合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则可能呈阳性。血清学检查仅能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完全依赖其明确病原。 在明确了诊断之后,下一步就是寻找可能的感染源并清除体内现有的弓形虫抗体。由于弓形虫的感染源可能是食物、水源、动物皮毛或分泌物,所以在找到感染源之前,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对于已发现感染源的患者应及时彻底清除,同时给予相应治疗。在清除感染源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酌情给予对症处理以及支持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要注意休息,增强营养,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治各种并发症即可。但是,如果是免疫受损者,则需要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治疗药物包括抗生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联合丙硫咪唑、甲硝唑、替硝唑等抗菌药,以及左旋咪唑、氯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