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舌头下的黑是什么样子的?
舌下肉芽增生,也叫黑色肉瘤,就是舌下出现一个或者多个黑色的突起物,质地较硬,一般无痛,偶尔有咬到后不适感。 形成原因如下: 1、免疫介导性舌下肉芽肿(Immunologic Glossodynia),是舌下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和增殖性疾病,病变累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和肌层,以舌下区最为多见,通常为单侧,多发生于下颌舌侧的乳头之间,其次为上颌舌侧的乳头之间;双侧或多发者少见。
2、遗传易感性,该病可能具有家族倾向性,与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有关,也有报道认为可能是非遗传因素的作用结果。
3、外界刺激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包括感染因子、物理化学因子及异物等。 临床上表现为舌下面出现一个或数个灰褐色、暗红或青紫色结节样肿块,单个者可略隆起,大小约5~6mm×4~5mm,质稍硬,触之不痛,可有轻度压迫痛,表面黏膜可因受压而发红。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患者,好发于舌下腺导管开口部附近(特别是下颌舌侧)。病程一般为7~8年,少数可长达10余年甚至更长。若伴有舌下腺炎时,则疼痛明显。若舌下腺导管被堵,可引起局部肿胀,并可有脓液流出。 本病为良性肿瘤,发展缓慢,很少恶变。一般无需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显著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1.感染 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感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机械性刺激 某些异物或尖锐物体长期压迫刺激舌下腺管口及其周围组织可导致血管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引发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
3.免疫介导性 多数免疫介导性舌下肉芽肿患者体内存在特异性自身抗体。研究证实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抗SS-A抗体在免疫介导性舌下肉芽肿患者的血清中均呈高滴度表达[9,10]。同时有报道称部分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失调,Th1/Th2比例失衡且辅助性T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这也是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11]。一些细胞因子也参与了此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如白细胞介质一3(IL—3)、干扰素γ (IFN-Y)、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等。